MIM工藝中,黏結劑的功能在于填充粉末間的孔隙,以降低金屬粉末間之摩擦力,使射料具有流動性而得以射出,但在胚體成形后其任務已完成,須予以去除。
由于在MIM配方中,由于金屬粉末比例相當低,胚體在去除黏結劑之過程中可能會塌陷、變形或破裂,所以脫脂須采緩慢且漸進的方式,也因為如此,大部分之黏結劑都有二至五種成分,每一種成分之功能不同,脫脂方法也不盡相同,第 一種成分為主黏結劑或稱骨干黏結劑(backbone binder),其功能為結合粉末,這些主黏結劑多為高分子塑膠如聚乙 烯(polyethylene,PE)、聚丙 烯(poly propylene,PP)等。
另一主要成分為填充劑(filler),其主要之功能在于填充粉末間的孔隙并使射料具有低黏度,此成分通常是黏結劑中比例占高者,常使用的石蠟(paraffin wax,PW,C20H42~C 40H82).另一常用的成分為偶合劑(coupling agent)如硬脂酸(stearic acid,SA),其官能基與粉末表機能形成鍵結,此可加強黏結劑與粉末間之結合力,改善胚體之強度。此外,有時可添加微量之塑化劑(plasticizer),以降低射料之黏度,這些微量之添加劑有時亦可降低胚料與模具間之黏著力,使脫模容易。
將這些不同之黏結劑混合后的材料具有多個熔點,含有聚丙 烯、石蠟及硬脂酸之黏結劑的熱差曲線(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-etry curve,DSC curve),此曲線顯示混合后之黏結劑系統仍具有各個單一成分之熔點,但溫度比單一成分時稍降,此表示黏結劑各成分間有少量之互溶現象發生,但各成分仍大致保有其原有之特性。則為此黏結劑在氮氣中受熱分解時之重要損失曲線(tremogravimetric curve,TGA curve),由此圖可知此黏結劑之分解屬分段式的,每個單一成分各自在其特定溫度范圍內分解。相對地,若黏結劑成單一成分,則很容易在某一窄小之溫度范圍內因急 速大量分解使胚體產生起泡、破裂、塌陷等缺陷,所以大多數之業者均使用多成分黏結劑。